02
最近看《奇葩说》,探讨一个话题:
如果父母老了想去养老院,你会支持吗?
嘉宾都是年轻人,理论自然一套又一套,多半是说养老院的好处。放在以前,这个问题我肯定支持,毕竟老人自己想去。但是今天看到一个文友写她以前考察养老院的过程,我的想法完全变了。
她家公公去世后,婆婆从农村搬到城里,刚开始租房住,后来在三个儿子家轮流生活,但一直也不舒心,听别的老人说养老院就有点心动。这个朋友决定考察养老院,选中一家口碑还不错的,地方大,干净。因为提前打过电话,院长特意出来迎接,边走边介绍情况。
家里人还在和院长说着话,朋友放眼望去,楼底下坐一溜各色老人,可那些老人,仿佛都聋了或瞎了,眼不抬头不动,呆呆地望着某个地方。这一幕让朋友特别震惊,她说,这些老人连最基本的好奇心都没了,除了眼睛间或眨一下,和一个活死人没什么区别。可怕的是,不止一个老人,七八个都如此。
接着看房间,一间一间看过去,硬件过得去,像学校宿舍,可又不像宿舍,空荡寂寞萧索,房间的老人,要不无声无息地听收音机,要不就静坐看窗外,还有些因为生病躺床上。
朋友最后没接着往里走,匆匆带着家人出来。她说,这房间不差,但没有温度,一副随时准备收容老人残生的状态。如果这样,宁愿死,也不愿苟延残喘地活。
后来她和老公商议,好好努力一把,给婆婆就近买间小户型。两年过去了,她真的实现这个诺言,现在和婆婆是一碗汤的距离,照顾得到,又没有同一屋檐下的尴尬。从不说她好的婆婆现在走哪里提到她都竖起大姆指。
这并不是朋友努力为婆婆买房的初衷,她说:
“我只是换个角度想,如果是我妈我会如何安排,如果是我老了,又希望儿女如何安排我?”
婆媳也是一场修行,你所做的努力和谦让都是在渡自己,婆婆满意了她也就圆满了,想通这个道理也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
03
前两年我经常跑北京看中医,一年五六趟,爸妈偶尔问“你到北京去哪玩了?长城有没有去?”我说没去,来去匆匆不想玩。
其实我心里觉得北京真的没啥好玩的,但从父母角度想,他们那代人对北京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,因为那是毛主席在的地方,天安门、长城在他们心中是北京的标志。
后来和爱人商议带他们去玩一趟,最好四个老人一起,公婆说年底忙走不开,只能下次。去时高铁、卧铺,回程飞机,带他们都体验一回。
第一站就是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,我爸参观完买了好些毛主席头像的胸针,一看那质量,我想说什么终又忍住,我知道他是想带回去送给亲戚朋友,满足那点小小的虚荣心,怎么说也是我女儿带我来的,我也是来过北京的人!
这一趟没花很多钱,却让他们在老家亲戚面前说起这事明显有底气。这也让我准备带公婆出去的想法更坚定,他们所谓的忙其实是不想让我们多花钱。
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让老人过得体面就是孝顺。
过得体面不仅是常回家陪伴,更需要我们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,别老说富养女儿,其实父母也需要。
04
以前住的小区楼下邻居,儿女在深圳做生意,逢年过节回来一次,开着豪车,大包小包往家搬,全家浩浩荡荡去饭店吃饭,住一晚,第二天就走,空落落的房子只有老人和一只贵宾犬。
有一次带孩子在小区玩,那老两口在小区中心广场晒太阳,听到他们和别人聊天说到远在深圳的儿子一年就回来一次,倒是常寄钱,根本花不掉;带回的东西多半保质期到了也没吃完,一年下来不知扔掉多少;房子太空荡,两口子情愿搂着贵宾在广场看孩子玩耍,听听别人的家长里短......
中午和我妈提到他们,我妈说这俩人经常在小广场坐着坐着就打起盹儿,唉。说到这里就想起央视曾有则公益广告,老人准备好一大桌菜等儿女回家,最后等来的都是儿女不回家的电话,各种理由,聚会、加班,老人听着电话挂断后的盲音一脸落寞地说:忙,忙,都忙。
中国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,但其实对他们来说,再多的钱都不能称之为“安度晚年”,这个“安”不仅要现世安稳,还要内心安全。
金钱只带来丰厚的表相,内里的爱在缺失,所谓的幸福自然没有。
君不见,常被那些卖虚假保健品忽悠的老人,身后肯定有不合格的子女!他们有钱买保健品,却没能力对抗生命日渐老去,更无法填补内心的孤独。
父母这一生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奢华的生活,却给了我们不可替代的生命。他们在我们身上倾注的心血和精力,如果折成数字算来,我们一生也报答不完。
古人说,人不孝其亲,不如草与木。父母今天的样子就是我们明天的样子,我们做怎样的努力,就得到怎样的生活,而这努力里,该藏着父母的幸福。
当你努力的时候,请想一想他们要的幸福是什么。